金融文化节之赵静梅教授专场
校团委讯(金融学院供稿)2020年4月10日,金融文化节系列讲座之赵静梅专场讲座以线上直播的形式成功举办。在此次讲座中,赵静梅教授带领我们思考了疫情影响下中国经济增长的逻辑,以及后疫情时期政府的作用。校内外一百余名师生参与了本次讲座。
赵静梅教授
首先,赵静梅教授指出,疫情对中国经济带来的真正威胁,一是打断新旧动能转换的进程,二是可能导致市场力量进一步边缘化。因此,社会各界应采取正确的措施积极应对威胁。赵静梅教授提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有两种经济增长模式:1978年至2008年为释放市场的力量;2008年至今则是政府刺激。2008年之所以是一个分界点,是因为在这一年中国经历了两件大事,即奥运会成功举办与次贷危机爆发。次贷危机后,由于市场失灵,需要政府拉车来给市场换取时间与空间,以期在平稳的条件下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当经济危机过后,我们需要重新发挥市场的引擎作用。然而,目前市场的力量却有被弱化的趋势,政府拉车仍然是一个强有力的经济引擎。
接着,赵静梅教授为同学们深刻分析了疫情将如何改变中国的经济增长逻辑,并讨论了自己的猜想。她认为,一种逻辑是容易发生,但不应该发生的。由于经济发展在疫情影响下严重受到制约,政府将继续发挥自己的拉车作用。政府拉车的目的是让市场快速复苏,从而继续发挥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作用。然而,在政府拉车的长时段内,市场却并没有实现复苏,还导致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边缘化。这说明,如果由于疫情的影响政府继续拉车,可能阻碍市场的复苏。第二个逻辑则是不容易发生但应该发生的,也就是疫情或许可以提供一个加速市场力量释放的外生动力,这也是疫情过后的政策着力点。疫情也许会警示人们,政府拉车不应该继续作为经济增长的引擎,市场的力量才能带动经济更好发展。
赵静梅教授认为,在后疫情时期,政府应主要发挥四种作用。第一是提振企业家信心、激发公务员动力,这是21世纪两个重要的经济增长引擎,都与政府息息相关;第二是打通帮扶政策的“最后一公里”,保证政策的落实;第三是实施公平的政策与制度,打造一个良好市场环境;第四则是保民生、保民营经济、保市场动力,这样经济才会拥有活力。
最后,赵教授还谈到了后疫情时期中小微企业抓住机遇的措施。企业要想保证生存,就要最大化自己的优势,还要懂得在是否改变变、何时改变的问题上取舍。另外,通过解读政策、报团取暖、用好用足政策,也能使中小微企业在严峻的经济形势中生存下来,甚至有所发展。
在接下来的答疑交流环节,同学们就疫情与经济之间的联系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赵教授也耐心地一一解答。同学们获益颇丰。
讨论环节截图
通过此次讲座,同学们了解到了中国经济增长逻辑及其疫情后的发展趋势,也对政府应发挥的作用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相信惠园学子必能学以致用,经世济民,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