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走近老师,轻触理想

栏目: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关注:1061 来源:未知 作者:uibeeanews 发布日期:2013-11-15

走近老师,轻触理想

——记青年教师访谈录

校团委讯(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分团委学生会供稿 通讯员 董萌萌 摄影 陈怡煊 编辑 迟雪童)111418:30,对外经贸大学青年教师访谈录在诚信楼三层国际会议厅举办。访谈不短,却让人意犹未尽,老师语言幽默,却又引人深思,他们成绩斐然,可理想平实。老师们将过往细数,某句话就说到我们的身上,我们的心里。

首先是洪俊杰院长,以前只知道院长会出现在各种经济论坛做演讲,今天才知道洪院长还是一个帅气,开朗的人。一会儿邀约同学们来一场师生足球赛,一会儿又展示音乐青年本色,找同学弹吉他,底下的同学更是跃跃欲试,场面几乎不可控,这时,主持人的作用体现了出来,“这个,那又得有配乐啊,不好意思……”这才止住这个话题。此后的访谈中,洪院长更是将自己随和而又实干的本色发挥得淋漓尽致。谈及学院时,洪院长说“我觉得学院就是服务学生的,这也是我们的价值所在”,立刻就让我们有了归属感。谈及理想“我就想找到一份工作能不为生计发愁,同时又可以干自己想干的事。”一言以蔽之。这个理想也不宏大,可是就让人觉得这个理想很贴近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不虚荣不功利。也让我们对以往理想的定义多了一份思考。


还有就是阳和平老师了,杨老师风趣幽默早有耳闻。访谈时一开口,就让人忍俊不禁。 “阳教授,您能说一下您二十年前的理想吗?”“你不是说准备十年前的吗?我没有准备二十年前的诶。”阳老师的幽默回答让在场笑声一片。而谈及中国和美国时,阳老师义正词严,直言美国的帝国主义和世界宪兵形象。不过正如他对美国直率的批评,他同时直率的表现了对中国的思考和担忧。“中国学生对自己的兴趣不明白。”他深入的区分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的区别,认为中国学生对自己的兴趣挖掘不够,太早的局限到专业里,一词一句,均显示出了对中国发展的关注与思考,和对学生的深切担忧。

薛熠老师的访谈让我感觉他像学长一般,爱动漫,爱电影,和同学们真可谓是零距离交流。最主要的是,他的留学经历还是一场逆袭记!出国留学,一开始就要将研究生可能用到的所有数学知识全过一遍,这让他十分的痛苦,全英的数学完全听不懂,于是,第一年除了吃饭睡觉就在看书。然后就是学成归国了……而他的本科学习,完全是由不服输想学好,到找到兴趣点,再到研究深入有自己的看法,不妄谈自己曾经有多么高远的理想,却让现在迷茫的我们终于可以从“现在就必须有理想”的压力中挣脱出来了。

陈志鸿老师,是女强人,同时又是一个懂得精致生活的人,一个很认真的人。谈到自己的理想,家庭工作先分类,再一一说明,逻辑思维可见一斑。工作,家庭,自己,时间分成三部分繁忙之余还要看书充实自己,生活精致,令人羡慕。在提问环节,当听到社团挤占学习时间,请教如何选择的时候,陈老师连忙补充道“学习是最重要的,但是你如果真的喜欢那些社团,那你就不要上天涯、猫扑,挤出的时间就够用了。”就是这种认真而精致的态度,让我们倍感信赖。

闲不住的荆然老师就像她自己说的,如一辆飞驰的汽车向着自己的目标疾驰前进。比起其他老师的慢慢摸索,找到自己的兴趣,荆老师因为一堂计量课,就开始了计量之路。因为假期的一次打工经历,决心不做重复的、体力的、整天东聊西聊的工作,坚定了学术之路。我们也许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但我们能分辨我们喜欢什么,绝对不碰什么,这也是选择。


访谈过去,余音犹在耳,老师们和我们的距离不知不觉拉近了许多。他们也曾和我们一样站在大学校园里,迷茫,隐约触碰梦想,我们的明天,也可能和他们一样。今天,他们用走过者的身份,谈起自己的现今和过往。听在我们的心里,我们也许还没有准确的理想,也知道,该出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