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战疫|通识教育大讲堂之漫谈新型冠状病毒——昌增益教授专场
金融学院新闻宣传中心20200402
校团委讯(金融学院供稿)2020年3月27日18:30,通识教育大讲堂之漫谈新型冠状病毒——昌增益教授专场讲座以线上直播的方式成功举办。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昌增益从生物角度讲述了细胞与病毒之间永恒的博弈。校内外200多名师生参与本次讲座。
主讲人昌增益教授
讲座伊始,昌增益教授指出,瘟疫的产生原因有两种:细菌与病毒。其中,病毒导致的瘟疫,如本次新冠肺炎,更为复杂棘手。昌教授列举了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瘟疫,并进一步说明了瘟疫对人类文明演进产生的巨大影响。昌教授还提到,人们对瘟疫的认识也随着社会进步,经历了一个从瘴气到细菌到病毒的不断科学化的过程。
接着,昌增益教授通过图片展示详细介绍了病毒的结构。病毒是一种相对简单的分子组装体,由一层蛋白质外壳包裹内层的核酸。当核酸进入生物细胞时,生物体就会被病毒感染。病毒入侵后,会利用特异宿主细胞提供的环境和工具进行繁殖。经过复制基因、产生蛋白质、自我组装并释放到细胞外等系列步骤,病毒就完成了自我复制,并产生了大量病毒颗粒。
介绍完病毒的基本知识后,昌增益教授就冠状病毒展开叙述。冠状病毒首先产生于动物,而后传播至人类,并主要通过近距离的空气传播和远距离的接触传播两种方式在人之间传播。冠状病毒进入人体后,既会诱发呼吸道和肠道疾病,又会伤害其他器官,对人体造成极大伤害。冠状病毒在过去的20年曾有过三次爆发,给人类带来了巨大危害。
引发此次疫情的新型冠状病毒,与其它已知冠状病毒的RNA基因组之间有大量相同的序列。昌增益教授通过比较新型冠状病毒与其它冠状病毒的基因组与蛋白质,展示了两者之间的极大共性。同时,昌增益教授强调,对冠状病毒的检测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一般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酶链免疫吸附测定、电子显微镜观察和体外细胞培养四种方法进行。其中,实时定量逆转录核算扩增技术是最主要的检测方法,而我国在这一领域极为先进。冠状病毒进入人体后,人们需要通过病毒特异的疫苗产生抗体或注射已康复病人的血清,来清除病毒。然而,目前针对冠状病毒,既无疫苗,也无特效药物。
最后,昌增益教授表示,尽管冠状病毒带来了危害,但仍有益处:人们可以利用病毒,为科学研究提供模型工具,以获得更多对病毒的认识,从而造福于人类。人类在与病毒的长期共存中,将会越发有效地应对病毒引发的疾病,保护自己的健康与生命。
在接下来的互动环节,同学们针对疫情,积极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昌增益教授也对各个问题耐心地给出了答案。
互动环节截图
通过这次讲座,同学们增进了有关病毒的认识,明白了病毒进入人体、损害人体的过程,并对疫情的发生、发展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病毒只会一直与人类共存,我们只有充分了解病毒,才能将其造成的伤害尽量减少。相信惠园学子一定会从自身行动入手,做好力所能及的小事,为人类打赢疫情防控之战作出贡献。